绪言:有多少代王朝,就有多少部开国史
改朝换代,是中国古代政治史进程中可以屡屡看到的现象。一代王朝灭亡了,一代王朝兴起了。经过一个时期,兴起的王朝又归于覆亡,被另一个新兴王朝所替代。诗人们于是歌咏:“兴替忽矣新,山川悄然旧。”“兴亡两梦幻,今古一朝昏。”“今古兴亡事,循环宇宙中。”
考察中国古代政治演进的历史,人们都会关注这种非常引人瞩目的现象,都会思索王朝的兴亡呈现交替重复的规律。
后来人们有时用“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这样的说法来总结中国古代王朝频繁兴替的现象。有人认为这种循环往复的“兴”与“亡”,已经形成了一种“周期率”。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实现“大一统”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中国历史上先后一共存在过多少个王朝?
略去一些年代过于短暂以及版图过于狭小的王朝,可以说,从秦代至清代,大致先后存在过62个正式的王朝,统治时间平均60年左右。有26个王朝执政时段超过40年。
实际上大略可以看作统一王朝的只有11个,即秦、西汉、新、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平均统治时间146年。
自西汉王朝之后,东汉王朝、唐王朝、北宋王朝、明王朝、清王朝统治的时代,都是大体能够实现社会稳定、推动经济进步、创造文化辉煌的时代,分别都在200年左右,或者200多年。
准确地说,这些古代王朝统治的历史,西汉214年,东汉195年,唐289年,北宋165年,明276年,清267年。这些年代数据,较历史真实也有存在少许的误差,但是由此仍可大略了解古代王朝兴衰的基本历史线索。
总结历代王朝迭相更替的历史,可以有重要的发现。
在以政治史为主体内容,甚至被有的思想家尖锐地称之为“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中国传统史学文献中,人们所看到的历史,其实大都是一个个王朝“兴亡”历程的记录。一个王朝由“兴”而“亡”,再继之以一个新的王朝的“兴”,随后又是这一由“兴”而“亡”的历史过程的多次的重复。
对“兴亡”的回顾,对“兴亡”的感叹,对“兴亡”的思考,对“兴亡”的总结,是中国传统政论的主体内容之一。世世代代对“兴亡”的复杂思绪,千百年来,错错综综,丝丝缕缕,系成了中国知识人胸中永远的心结。
成败得失,盛衰兴废,战略兵法,政策权术,怎样克敌制胜,怎样富国强军,什么样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帝王们提供“资治”的参考,这些长久以来始终是中国传统政论、中国传统史论的主题。
在每个新王朝建立之初,代表着新兴政治势力的执政者们总是宣称“其兴也浡焉”的政治成功是“天命”的体现,是“天意”的实践。这当然首先是一种利用神秘主义文化的社会影响来美化自我、抬高自我、扩张自我的政治宣传,然而在当时也未尝不是相当一部分人内心的真实的政治情感的反映。也就是说,新的王朝的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确实往往是新生的富有朝气的政治势力战胜腐恶的代表保守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势力的成功。例如汉王朝取代秦王朝,唐王朝取代隋王朝就是如此。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种新旧更替,与其说是“天意”的作用,毋宁说是“民意”的作用。前面引述的孔颖达赞美“殷汤、周武”的话,“上顺天命,下应人心”,后半句看来是对的。新的王朝的开创者怎样顺应民意,整顿天下,安定社会,即使以“循环”史观看历代政治演化,大概也会注意到各朝的差别,发现不同开国政治集团的个性。
总的来说,一个王朝在兴起之时,其创始者往往代表着新生的社会力量,体现着先进的社会要求。新王朝的政治风格具有积极进取的特征,执政者往往能够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同时也注意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于是政风清新,政府有较高的效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创获十分富集。从这个角度来说,进行开国史的总结,也是有意义的。
可以说,有多少代王朝,就有多少部开国史。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是这些开国史中有共同点的历史现象。我们在这里所要总结的,是通过对历代开国史的考察所形成的具有某种规律性意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