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基地概况
研究团队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中央精神
×
站内搜索
内外学术信息
新书推荐 | 基地主任王子今教授专著《东方帝国的营造 : 秦汉王朝政治史》出版
发布时间:2024-08-07     浏览量:
——秦汉史研究大家王子今力作
作者简介
王子今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西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著作有《秦汉交通史稿》《史记的文化发掘》《秦汉区域文化研究》《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称谓研究》《秦汉名物丛考》《秦汉儿童的世界》《秦交通史》《秦汉海洋文化研究》等。
内容简介
秦汉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整合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决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
《东方帝国的营造》
利用文物材料、传世文献和当今学术界的相关成果,
对秦汉的政治结构、行政体制、官僚机构和基层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对秦政之于后世的影响进行深入阐释。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经典著作。
精彩章节节选
一 序说秦汉时代
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是秦王朝和汉王朝统治的历史阶段。在两汉之间,又有王莽新朝的短暂统治。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别值得重视的意义。
从秦始皇实现统一至曹丕代汉,在这近五个世纪的历史阶段内,中国文明的构成形式和创造内容都有重要的变化。秦人汉人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为主要舞台,进行了生动活跃的历史表演,同时推动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突出的进步。
秦汉时期的文明创造和文明积累,在中国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当时的文化风貌和时代精神,对中国此后两千年的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历史演进的方向都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愈益完备。
(二)以农耕经济和畜牧经济为主,包括渔业、林业、矿业及其他多种经营结构的经济形态走向成熟,借助交通和商业的发展,各基本经济区互通互补,共同创造百业繁荣,共同抵御灾变威胁,物质文明的进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三)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区域文化因子,在秦汉时期经长期融会,形成了具有统一风貌的汉文化。以儒学正统地位的建立和巩固为突出标志的适应专制主义政治的文化建设所取得的划时代的成就,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规范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有光荣的历史记录。
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保留了关于秦代历史和西汉前期历史的许多重要的资料。司马迁历史观的人民性,对中国史学传统的积极内涵有正面的影响。
《汉书》是《史记》之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班固的父亲班彪作《后传》数十篇,准备将《史记》续写到西汉末年为止。班固继承父业,用了二十余年时间,完成了这部记述西汉历史的史学专著的绝大部分。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刑法志》《地理志》《艺文志》等,是《史记》中所没有的。但是班固生活在儒学确立了文化统治地位的东汉时期,历史观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以致《汉书》的历史批判精神较《史记》逊色。尽管如此,由于这部史书选材精当,记述翔实,描写生动,更由于所记录的历史对象本身的丰富多彩,《汉书》在文化史中始终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二十四史”中,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位列最先,历来被看作史学最重要的经典。在以后的二十二部正史里,多可看到帝王和他们身边的将相们阅读《汉书》、讨论《汉书》的故事。《三国志·吴书·孙登传》记载,孙权希望孙登读《汉书》,以“习知近代之事”,曾经令张休从张昭受读,然后再转授孙登。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说,孙权以自己研习“三史”,大有所益的经验,在建议吕蒙读书时,所列应当“急读”,也就是应当首先尽早阅读的书目中,也包括“三史”。这里所说的“三史”,就是《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
《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李密少年时出行,骑在牛背上阅读《汉书》的故事。《旧唐书·李密传》写道,李密“乘一黄牛,被以蒲鞯,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越国公杨素行路相逢,见此大为惊异,乘马追行,感叹道:“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又问所读书,李密回答说:“《项羽传》。”于是杨素大为爱重。《新唐书·李密传》也写道:“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这一情节流传久远,于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所作《蓟门送李子德归关中》诗中有“常把《汉书》挂牛角,独出郊原更谁与?”的名句。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二有“苏子美饮酒”一节,说到苏舜钦《汉书》下酒的故事:“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说苏舜钦每晚读书,都要饮一斗酒,岳丈杜衍心存疑惑,派人私下察看。发现苏舜钦读《汉书·张良传》,每有感慨,就饮一大杯。杜衍听说,笑道:有这样的下酒物,饮一斗实在并不算多啊。明人吴从先《小窗自纪》也提到这一故事,并且以其他史书和《汉书》比较:“苏子美读《汉书》,以此下酒,百斗不足多。余读《南唐书》,一斗便醉。”苏舜钦饮酒读《汉书》的事迹,也可以说明《汉书》相当普遍的文化影响和不同寻常的历史魅力。此后,“《汉书》下酒”竟然成了著名的典故。清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第四出《侦戏》中就曾经写道:“且把抄本赐教,权当《汉书》下酒罢。”《宋史·刘奉世传》说,刘奉世不仅“优于吏治”,而且“文词雅赡,最精《汉书》学”。可见,《汉书》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吸引、集中了诸多文学之士的意趣与才智,形成了学界瞩目的一门学问。
正是因为秦汉时期历史文化贡献的丰富,使得“秦”和“汉”,“秦人”和“汉人”,都长期成为代表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公认的文化符号。
图书目录
目 录
一 序说秦汉时代
…………………………………………………1
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 1
秦汉历史进程的基本脉络 …………………………………… 5
秦汉历史发展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 …………………… 12
秦汉政治史: 事态百变, 人才辈出, 令人喜读 ………… 29
二 秦的统一
…………………………………………………… 31
嬴政帝业的历史基础 ……………………………………… 31
蕲年宫之变 ………………………………………………… 34
秦灭六国 …………………………………………………… 35
秦帝国的疆域规模: 南海与北河的扩张 ………………… 37
“大一统”政体的奠基 ……………………………………… 40
秦的郡县制度 ……………………………………………… 45
三 秦政的成败
………………………………………………… 50
《吕氏春秋》: 历史转型期的文化总结与政治设计 ……… 50
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 ………………………… 56
秦的交通建设 ……………………………………………… 63
经济管理体制的军事化特征 ……………………………… 66
“焚书坑儒”和“以吏为师” ………………………………… 71
秦王朝关东政策的失败 …………………………………… 78
沙丘政变 …………………………………………………… 82
大泽乡暴动 ………………………………………………… 85
四 楚汉春秋
…………………………………………………… 89
六国旧贵族的复国运动 …………………………………… 89
定陶之战: 钜鹿之战 ……………………………………… 94
刘邦入关 …………………………………………………… 96
从鸿门到鸿沟: 智与力的较量 …………………………… 97
垓下决战与乌江悲剧 ……………………………………… 101
汉并天下 …………………………………………………… 106
五 汉帝国的建立与巩固
………………………………………111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 111
白登之围 …………………………………………………… 113
吕后称制 …………………………………………………… 114
司马迁写《吕太后本纪》 …………………………………… 117
文景之治: “无为”政治的成功 …………………………… 119
贾谊及其政治思想 ………………………………………… 126
“为富安天下”的局面 ……………………………………… 131
吴楚七国之乱 ……………………………………………… 134
六 汉武帝时代
………………………………………………… 137
削藩事业 …………………………………………………… 138
“中朝”的形成 ……………………………………………… 139
十三州部刺史 ……………………………………………… 142
察举制度 …………………………………………………… 144
出击匈奴 …………………………………………………… 146
“初郡”的设置 ……………………………………………… 149
张骞“凿空” ………………………………………………… 152
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英雄时代 ……………………………… 155
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 …………………………………… 159
统一货币与盐铁官营 ……………………………………… 165
均输与平准 ………………………………………………… 167
“算缗”和“告缗”…………………………………………… 169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 170
轮台诏 ……………………………………………………… 173
七 昭宣中兴
…………………………………………………… 177
钩弋故事 …………………………………………………… 177
霍光秉政 …………………………………………………… 179
海昏侯刘贺 ………………………………………………… 180
汉宣帝的平民生活经历与“中兴”事业的成功 …………… 182
儒学与昭宣时代官员构成的变化 ………………………… 183
八 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187
社会矛盾的尖锐化 ………………………………………… 187
吏治的腐败 ………………………………………………… 190
政情的恶化与经济的上升 ………………………………… 193
赵飞燕秘闻 ………………………………………………… 194
传行西王母诏筹: 富有神秘主义色彩的民变 …………… 196
王咸举幡 …………………………………………………… 197
西汉末年的民众暴动 ……………………………………… 208
九 王莽和新朝的兴亡
…………………………………………210
王莽改制 …………………………………………………… 210
分州定域 …………………………………………………… 215
东都规划 …………………………………………………… 219
郭钦的罪恶与王莽的褒奖 ………………………………… 221
赤眉军和绿林军 …………………………………………… 223
新莽王朝的覆灭 …………………………………………… 226
十 汉光武帝的政治成功
………………………………………231
刘秀的家族背景与文化资质 ……………………………… 231
经营河北 …………………………………………………… 232
中原与关中的平定 ………………………………………… 234
新的统一 …………………………………………………… 237
光武儒臣集团 ……………………………………………… 239
河南帝城, 南阳帝乡 ……………………………………… 241
建武政风: “以柔道”“理天下”…………………………… 244
“东西南北自在也” ………………………………………… 250
伏波将军马援南征 ………………………………………… 253
十一 东汉中期的经济水准与政治风格
……………………… 255
豪强的兴起 ……………………………………………… 255
豪强势力的根基: 田庄经济 …………………………… 259
门生故吏的政治群党关系 ……………………………… 264
经学世族: 学术群体与政治集团 ……………………… 267
门阀大族的社会影响 …………………………………… 268
外戚和宦官对政治中枢的交替控制 …………………… 269
太学清议 ………………………………………………… 274
党锢之祸 ………………………………………………… 276
“党人”的光荣 …………………………………………… 278
北匈奴败退 ……………………………………………… 281
西边的“羌乱” …………………………………………… 283
乌桓与鲜卑 ……………………………………………… 287
南方“蛮越”文化 ………………………………………… 290
班超定远 ………………………………………………… 294
十二 经济格局的变动与政治地理重心的换移
……………… 297
山西和山东: 盛与衰的转换 …………………………… 297
从卑湿之贫国到富足之乐土 …………………………… 307
由北而南的移民热潮 …………………………………… 310
两汉之际的南向移民 …………………………………… 311
东汉晚期北方民众“流入荆州”“避乱扬州”…………… 313
气候变迁与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方向的转移 ………… 315
岭南经济文化的进步 …………………………………… 318
十三 东汉王朝的衰亡与“光和末,黄巾起”
……………… 324
汉末黑暗政治 …………………………………………… 324
灾变与空前规模的流民运动 …………………………… 326
民间秘密宗教 …………………………………………… 328
黄巾一时俱起 …………………………………………… 331
军阀战争 ………………………………………………… 334
汉末强势军事集团对黄巾理念的继承 ………………… 343
十四 秦汉社会的文化风貌
…………………………………… 346
儒风的流布 ……………………………………………… 346
佛教的传入 ……………………………………………… 357
游侠的社会文化影响 …………………………………… 360
人口流动和文化交融 …………………………………… 368
秦汉人的乡土意识与外域文化观 ……………………… 382
汉代的私学 ……………………………………………… 391
附录:秦汉世系表
……………………………………………397
上一篇:基地主任王子今教授专著《开国君王的成功》出版
下一篇:基地主任王子今教授专著《秦汉儿童的世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