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学人动态
王子今《〈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早期史學的人類學探索》全新再版(後記)
发布时间:2025-09-17     浏览量: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以人类学的视角解析《史记》的文化内涵,发现中国早期史学的文化特质,全面展现秦汉的精神世界。)



著者:王子今

定价:169.00元

出版时间:2025年9月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从书:溯源·学术经典

书号:978-7-203-13870-9

字数:683千字

页数:736页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以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史记》进行解读和探究的学术著作,旨在从新的角度和层次考察《史记》的文化内涵,揭示中国早期史学的文化特质。书中对《史记》记载的上古传说,以及秦汉时代的历史与文化、祭祀、民俗、信仰、天文与人文、社会生活等内容,结合考古文物与出土文献,广泛征引各种史料和研究著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梳理,同时还探究了司马迁的历史观和生死观,展现了秦汉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和精神世界,拓展了《史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书资料扎实,气象宏阔,既是秦汉史研究的力作,也是史学史领域的经典。



作者简介


王子今,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西北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西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主要从事秦汉史研究,代表作有《秦汉交通史稿》《秦汉史:帝国的成立》《20世纪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古史性别研究丛稿》《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秦汉称谓研究》《秦汉名物丛考》《秦汉儿童的世界》等。


编辑推荐


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深度解析《史记》的文化内涵,全面把握秦汉时代的精神世界,从整个人类文化的大格局中理解《史记》及其记载的秦汉社会文化,不论对于《史记》的研究,还是对于秦汉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丰富的创新和突破,是一部具有厚重学术分量的经典著作。

本书初版问世已近三十年,在相关学术领域影响广泛,此次再版,精心核对引文、校订文字,并增加了附论内容,为本书的全新升级版。




图书目录



序章 “究天人之际”:早期史家的历史责任和文化责任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

“史巫”与“巫史”

祝史陈信于鬼神

瞽史“知天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第一章 历史的传说时代和传说的历史基因

轩辕神话的文明史背景

舜的传说与东夷部族的文化地位

战神蚩尤

夏史的考实

周武王盟津之渡与白鱼赤乌故事


第二章 秦史与秦文化

《秦记》的历史文化价值

秦文化的起源:“东来”说和“西来”说

造父“八骏”与穆天子西行神话

“封”的源流

“金人十二”之谜


第三章 日神和海神

礼日成山

秦皇汉武的海恋情结与“并海”巡行的壮举

“始皇梦与海神战”

狂热的求仙运动

方士的表演和方术的普及


第四章 天文与人文的映合

咸阳宫规划的“象天”模式

“天齐祠”发现的文化意义

直道和子午道

《天官书》的文化史内涵

“苍天”崇拜


第五章 封禅典礼的文化内涵

司马谈的遗恨

泰山:中华早期神秘主义文化的纪念碑

秦始皇封禅和汉武帝封禅

不死药和“长生无极”梦想

告太平于天·告成功于天


第六章 鬼神的世界

“通乎鬼神”与“质诸鬼神”

“明鬼神而敬事之”

“恶鬼辟,真人至”

“鬼”与“物”

死界的幽光


第七章 巫风与蛊道

西汉长安的胡巫

越巫与建章宫规划

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

女巫的文化表演


第八章 朱雁与白麟

“获麟”的文化意义

朱雁之歌

天马追求

龙蛇神话

虎患与虎崇拜


第九章 礼俗迷信与社会生活

社弹”的文化解剖

西王母崇拜

“磔狗”于门的宗教文化意义

宝鼎迷信的源流

《日书》与民间禁忌


第十章 历史与人生

《太史公自序》的深味

天命·神命·上帝命

“天开之”与“天亡我”

生命意识的历史性觉醒

生死是非


附论一 史家的“童心”:《史记》阅读体验

附论二 英雄歌哭:太史公笔下刘项的心思和表情

附论三 《史记》时间寓言试解读:神秘的“四十六日”


再版后记



再版后记

此书初版《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推出。再版题《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由书海出版社2018年2月出版。我在初版“后记”中写了以下这些话:

《史记》是人人皆知的文化名著,《史记》又是治史者最初入门的必读书。

对于笔者来说,若干《史记》片段虽早已披涉,若干《史记》故事虽多已熟知,但是认真地通读《史记》,却是攻读硕士学位以秦汉史为研究方向时的事。当时,导师林剑鸣教授安排我们读《史记》时,指定以梁玉绳《史记志疑》和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作为辅助读物。于是《史记》的学习,是比较仔细严谨的。读《史记》所作的笔记,曾经辑有112个专题。当时的心得,可以说是今天这部书的最初的基础。

后来从事秦汉史研究,所获学术心得,多是以《史记》作为最基本的史料宝库的。

记得李学勤教授在为笔者的秦汉交通史研究提出指导意见时,曾经明示应当注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分析。这一教诲,对于笔者的学术道路,实在是至关重要的路标!大致从那时起,笔者读史,开始学习与探索在社会文化史方面开拓新的视野,追求新的发现。

本书进行的《史记》研究,是受到萧兵《楚辞的文化破译:一个微宏观互渗的研究》、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以及萧兵、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几部大著的重要启示方才起步的。

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淮阴师专萧兵教授、海南大学叶舒宪教授和湖北人民出版社王建辉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新潮教授、吕微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陈文豪教授和陕西省文物保护技术中心张在明教授以及中央党校韩红教授、胡岩教授的帮助,对于本书的完成,有重要的作用。谨此一并深致谢忱!

本书以《史记的文化发掘》为题,与笔者曾经经历考古学的最初训练有关。笔者1978年初至1982年初就学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书的研究形式,当然不能和田野考古发掘艰辛的工作条件和笃实的学术价值相比,不过笔者偏爱“发掘”二字,也愿意如同实地考古发掘那样,一点一点地探求文化的深境,一点一点地拂去岁月的尘埃,把闪亮的历史的真实推呈在读者面前。

当然,本书所进行的试探,很可能是不成功的。对于其中所有各种各样的缺失,笔者都衷心欢迎各界学者的批评!

在《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的“后记”中,我感慨从事秦汉史研究多年,依然多有盲区和误识,“人已垂垂老矣,至此境界,经常面对的是‘尚能饭否’之问”。就某些研究方向而言,“与许多新锐学人比较,自觉已经有明显边缘化的感觉”,难免“心存不安”。“传说陈直先生每两年读一遍《汉书》,晚年他仍然说《汉书》仅仅读懂了百分之三十。就面前的这部《史记》来说,我究竟读懂了百分之几十呢?想到这里,不免深心惭愧!”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是中央党校校级科研课题“《史记》的文化人类学探索”的最终成果,1999年9月获中央党校1995至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新闻出版报》1998年4月24日发表黄敏兰书评,《中国图书商报》1998年5月8日发表张在明书评,《中国出版》1998年第6期发表方兢书评,《南都学坛》2000年第4期发表赵瑞民书评,分别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千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学与人类学》出版后,《太原晚报》2018年5月28日24版发表李鑫书评,《北京日报》2018年6月5日14版发表方木鱼书评,《文汇读书周报》2018年7月30日5版发表李鑫书评,《海南日报》2018年8月6日22版发表李鑫书评。亦多表扬之辞。

此次新版,承山西人民出版社朋友认真编校,发现前两版错误甚多,大略说来,数以百计。核正校样时非常惭愧。起初写作时,刚刚学习使用电脑,许多字在当时的字库中无法找到,只能用形近的字暂时替代,打印出来再用笔改正。这样的痕迹很多。更多的则是我自己录入粗心,有些是很丢人的硬伤。这次得以纠正,是让人高兴的事。

《千秋太史公》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书海出版社)编辑李鑫在设定选题、编发校读、审定图版等方面花费了很多经历,付出了很多辛劳。这一版增加了两篇附论:《史家的“童心”:〈史记〉阅读体验》;《英雄歌哭:太史公笔下刘项的心思和表情》。前一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2月28日,收入《长留篇什继风诗:中国人民大学80年散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后一篇刊于《文汇学人》2017年10月20日15版。现在的新版,又增加了另一篇拙文:《〈史记〉时间寓言试解读:神秘的“四十六日”》,初刊于《人文杂志》2008年第2期,收入《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8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新华文摘》2008年12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摘编。这篇文章其实已经收入《王子今学术经典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版),编入此书,是因为更能够体现作者在《史记的文化发掘》出版后阅读《史记》的新的心得。《史记》数处有关秦史“四十六日”的记述不被《汉书》取用。《朱子语类》卷一三四可见朱熹有关《史》《汉》比较的这样的意见:“班固作《汉书》,不合要添改《史记》字,行文有不识当时意思处。”相关讨论也许更能够接近司马迁的“当时意思”。而此次编入新版,较拙文发表时的样态,是有所充实更新的。

应当说明,当年从未谋面的叶舒宪教授来寒舍约稿,《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是列入萧兵、叶舒宪、王建辉主持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系列”之中的。从交稿到印制,几位主编并没有对拙著的思路提出过否定的意见。但是事后叶舒宪教授表露过失望,也当面发表过严肃而诚恳的批评,大致主要针对文化人类学理论方面的缺失。这一批评是切实中肯的。萧兵老师评价的语言则稍缓和,但是后来在最后一次见面时郑重地将列维-斯特劳斯著作借给我,敦促我认真研读,尽快修正充实,促成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这样的期望,最终没有能够实现。现在回想,《史记的文化发掘》虽然没有达到萧兵老师和叶舒宪教授期望的水准,但是就《史记》研究而言,其实还是有秦汉史以及文献学和史学史的价值的。尽管学有偏失,未能落实他们设计的“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的要求,但是对于萧兵老师和叶舒宪教授前前后后对我的启示和引导,至今感激之心是深切的。相关回忆,我在《“神话学者叶舒宪”与“学者叶舒宪神话”》,(《圭璋特达:叶舒宪先生学术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序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4年6月版)中有所表述。

《史记的文化发掘》出版之后,我对《史记》的研读和思考,比较集中的论作即为中华书局《月读》撰写的“《史记》讲座”专栏,先后共32篇。大多选题狭小,但力争求新。另外还有若干以《史记》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如《〈史记〉的海洋视角》《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与海洋》《说〈史记〉篇名〈秦始皇帝本纪〉》《秦史学史的第一页:〈史记〉秦文公、史敦事迹》《〈史记〉“失期,法皆斩”辨疑——关于陈胜暴动起因的史学史考察》《“冠带”“夷狄”之间:司马迁的民族意识》《上古女子饮酒风习:以〈史记〉为视窗》《〈史记〉“农”“农民”“农夫”身份论》《从博浪沙到下邳圯:张良人生路径与〈史记〉的记述》《“焚船”“沉船”故事:〈史记〉战争记述的英雄主义主题》《〈史记〉中的“民劳”“劳民”主题及其劳动史意义》《论〈史记〉所谓“不绝”——兼及中国文明连续不中断因素的思考》《论司马迁言“使民不倦”“使人不倦”》《〈史记〉记载的秦国“梦”》《〈史记〉的“利口”批评》《秦史“石桥”记忆》等,虽然所论浅薄,但是试图从多视角考察《史记》文化内涵的努力可以说是持续的。

以上感谢了许多朋友对我就《史记》研究方面提供的重要启示和多种帮助。这里应当直接表示感谢的,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将本书列入“溯源·学术经典”的崔人杰及其他在编校方面认真工作,改正书稿多处疏误的朋友们。西北大学同班同学张在明、同级同学黄敏兰已经离世,深心感念之外,也愿以自己的学术收获,答谢他们的友情。至于陈直教授、李学勤教授、林剑鸣教授的教诲和指导,也应当以勤奋不懈的学术努力报答。写到这里,不妨借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语:“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汉书·司马迁传》)

我说“勤奋不懈”,想到西北大学校训“公诚勤朴”第三个字正是“勤”。今年元旦,曾写短文《鲁迅日记新年书事》,发表时因为与栏目名称文字重复,编辑改题《捧读鲁迅〈日记〉,品味岁首书香》(《光明日报》2025年1月2日11版“光明悦读”)。文中说到鲁迅及其他学者如杨树达等假日买书、读书以及校书著书译书工作的情形。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早上给学生微信群发了王利器《盐铁论校注》(定本)“前言”最后的内容。在文末署“王利器谨识”之后,可以看到这样三行文字:“一九五六年国际劳动节初稿。一九七九年国际劳动节二稿。一九八九年国际劳动节三稿”[王利器校注《盐铁论校注》(定本),中华书局1992年7月版第31页]。我们以及年轻学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节奏,希望能够借鉴“长者遗风”。

王子今

北京大有北里

2025年5月1日


文章来源:中古史微信公众号